啊,這味道: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,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
Author: 陳靜宜
ISBN: 9789570851045
Checking local availability
Title
RM91.20
Publisher,聯經出版公司
Publication Date,
Format, Paperback
Weight, 647 g
No. of Pages, 272
Find this product in our store.
Shelf: Chinese Books / Chinese Readers / General
Shelf: Chinese Books / Chinese Readers / General
Kindly ask our staff if you cannot locate the shelf.
全臺灣第一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文化專書!
肉骨茶、海南雞飯、福建薄餅……這味道,是記憶中似曾相識的美味,也是華人魂牽夢縈的原鄉況味。
飲食生活作家‧《Yilan美食生活玩家》網站創辦人葉怡蘭
馬來西亞飲食節目製作人楊佳賢
《民國太太的廚房》作者李舒
─專文推薦─
TVBS新聞臺主播吳安琪
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
飲食文化研究者‧臺師大臺文系副教授陳玉箴
《星洲日報》副刊主任黃俊麟
─好味推薦─
繼上次出版《臺味: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》後再出好書《啊,這味道》,好看好吃令人神往,引用書中『肉骨茶猶如武林』名句~各人的美食江湖,買了書各自去闖!
──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
溫暖生動地描寫人物情境,同時還兼顧歷史脈絡的細細爬梳。靜宜的新書,真是我新年好事的第一發!
──TVBS新聞臺主播吳安琪
食物,是連接人心的紐帶,靜宜用一種樸實的方法,細細講來。讀這本書的心情是愉悅的,閤上書,突然想起《西遊記》第八十五回,豬八戒對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說:「待我一家家吃將過來。」
──《民國太太的廚房》作者李舒
食物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,從福建麵、海南雞飯、炒粿條到河婆擂茶,能將大馬小吃秘技、華人移民歷史,及與臺灣小吃間千絲萬縷關係說得這樣清楚又動人的,應該只有這本了!
──飲食文化研究者‧臺師大臺文系副教授陳玉箴
在美食跨界的流動裡尋找記憶的身世,用最道地的味道探索臺馬相連的命運。
──《星洲日報》副刊主任黃俊麟
靜宜在描摹美食形貌和敘事者集體記憶的部分,融入了許多在地辭彙和語境,寫出 了趣味和滋味,彷彿真實境況近於眼前一般,讓人望文生「味」,透過文字進行了一趟共享共感的體驗旅程。
──馬來西亞飲食節目製作人楊佳賢
靜宜深刻地看進了這些市井小食的源流、內涵與底蘊;淋漓盡致展現眼前,不只是食物本身的來龍去脈形色味香,還有我認為最令人動容的,孕育出這些美味的人的故事、面貌、表情、個性,以及投注此中的固執、堅持與熱情。
──飲食生活作家‧《Yilan美食生活玩家》網站創辦人葉怡蘭
早年華人移民東南亞的人數眾多,源自於原鄉的飲食也跟著開枝散葉,馬來西亞有的城市仍保留著華人傳統飲食,也有與當地飲食融合後產生的特色飲食。
儘管我們樂於享受馬來西亞的美食,對於大馬食材與飲食文化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例如肉骨茶的「茶」不是源自「茶葉」而是「人名」,那麼為什麼這道菜要叫做「肉骨茶」?又如提到「海南雞飯」,我們腦海裡往往第一個聯想到新加坡,殊不知它其實源自大馬;而在地的海南咖啡都會附上一根中式調羹,究竟所為何來?福建麵與一代歌后鄧麗君之間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軼事?
作者陳靜宜受大馬知名飲食作家林金城啟發,長期鑽研馬來西亞飲食文化,每每遠赴吉隆坡、怡保、麻六甲、檳城等地,親自品嚐各式華人美食,採訪其人其店,記錄「吃一次少一次」的道地小吃。她以馬來西亞的人和食物為主軸,囊括福建、潮州、廣東系的經典小吃,如福建薄餅、肉骨茶、海南雞飯、廣東豬腸粉、潮州炒粿條、華人沙嗲等。寫馬來西亞食物激盪出的辛甘鹹香,也寫背後的華工歷史與庶民文化;寫馬來西亞小吃的誕生與淵源,也寫老店與老時代的軼聞野史,大馬風味盡在筆下、在書中,進而瀰漫在空氣裡,使讀者隨之勾起食欲與玩興,更為馬來西亞的飲食做了精采的見證。
肉骨茶、海南雞飯、福建薄餅……這味道,是記憶中似曾相識的美味,也是華人魂牽夢縈的原鄉況味。
飲食生活作家‧《Yilan美食生活玩家》網站創辦人葉怡蘭
馬來西亞飲食節目製作人楊佳賢
《民國太太的廚房》作者李舒
─專文推薦─
TVBS新聞臺主播吳安琪
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
飲食文化研究者‧臺師大臺文系副教授陳玉箴
《星洲日報》副刊主任黃俊麟
─好味推薦─
繼上次出版《臺味: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》後再出好書《啊,這味道》,好看好吃令人神往,引用書中『肉骨茶猶如武林』名句~各人的美食江湖,買了書各自去闖!
──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
溫暖生動地描寫人物情境,同時還兼顧歷史脈絡的細細爬梳。靜宜的新書,真是我新年好事的第一發!
──TVBS新聞臺主播吳安琪
食物,是連接人心的紐帶,靜宜用一種樸實的方法,細細講來。讀這本書的心情是愉悅的,閤上書,突然想起《西遊記》第八十五回,豬八戒對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說:「待我一家家吃將過來。」
──《民國太太的廚房》作者李舒
食物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,從福建麵、海南雞飯、炒粿條到河婆擂茶,能將大馬小吃秘技、華人移民歷史,及與臺灣小吃間千絲萬縷關係說得這樣清楚又動人的,應該只有這本了!
──飲食文化研究者‧臺師大臺文系副教授陳玉箴
在美食跨界的流動裡尋找記憶的身世,用最道地的味道探索臺馬相連的命運。
──《星洲日報》副刊主任黃俊麟
靜宜在描摹美食形貌和敘事者集體記憶的部分,融入了許多在地辭彙和語境,寫出 了趣味和滋味,彷彿真實境況近於眼前一般,讓人望文生「味」,透過文字進行了一趟共享共感的體驗旅程。
──馬來西亞飲食節目製作人楊佳賢
靜宜深刻地看進了這些市井小食的源流、內涵與底蘊;淋漓盡致展現眼前,不只是食物本身的來龍去脈形色味香,還有我認為最令人動容的,孕育出這些美味的人的故事、面貌、表情、個性,以及投注此中的固執、堅持與熱情。
──飲食生活作家‧《Yilan美食生活玩家》網站創辦人葉怡蘭
早年華人移民東南亞的人數眾多,源自於原鄉的飲食也跟著開枝散葉,馬來西亞有的城市仍保留著華人傳統飲食,也有與當地飲食融合後產生的特色飲食。
儘管我們樂於享受馬來西亞的美食,對於大馬食材與飲食文化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例如肉骨茶的「茶」不是源自「茶葉」而是「人名」,那麼為什麼這道菜要叫做「肉骨茶」?又如提到「海南雞飯」,我們腦海裡往往第一個聯想到新加坡,殊不知它其實源自大馬;而在地的海南咖啡都會附上一根中式調羹,究竟所為何來?福建麵與一代歌后鄧麗君之間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軼事?
作者陳靜宜受大馬知名飲食作家林金城啟發,長期鑽研馬來西亞飲食文化,每每遠赴吉隆坡、怡保、麻六甲、檳城等地,親自品嚐各式華人美食,採訪其人其店,記錄「吃一次少一次」的道地小吃。她以馬來西亞的人和食物為主軸,囊括福建、潮州、廣東系的經典小吃,如福建薄餅、肉骨茶、海南雞飯、廣東豬腸粉、潮州炒粿條、華人沙嗲等。寫馬來西亞食物激盪出的辛甘鹹香,也寫背後的華工歷史與庶民文化;寫馬來西亞小吃的誕生與淵源,也寫老店與老時代的軼聞野史,大馬風味盡在筆下、在書中,進而瀰漫在空氣裡,使讀者隨之勾起食欲與玩興,更為馬來西亞的飲食做了精采的見證。
作者:陳靜宜
出生於臺灣臺南,一個充滿美味食物的地方,曾擔任報社美食記者十多年,現正往飲食的路上走,相信人離不開食物、食物也離不開人,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,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。
品嚐過世界各地上千家餐廳,撰寫《TLife》、《料理‧台灣》飲食專欄,文章散見「米其林官網臺北」(Michelin Guide-Taipei)、《自由時報》等,擔任多屆臺灣美食展顧問,出版《臺味: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》(聯經)、選入《臺灣年度飲食文選》(二魚),曾獲曾虛白新聞獎、《聯合報》傑出卓越獎等。
出生於臺灣臺南,一個充滿美味食物的地方,曾擔任報社美食記者十多年,現正往飲食的路上走,相信人離不開食物、食物也離不開人,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,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。
品嚐過世界各地上千家餐廳,撰寫《TLife》、《料理‧台灣》飲食專欄,文章散見「米其林官網臺北」(Michelin Guide-Taipei)、《自由時報》等,擔任多屆臺灣美食展顧問,出版《臺味: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》(聯經)、選入《臺灣年度飲食文選》(二魚),曾獲曾虛白新聞獎、《聯合報》傑出卓越獎等。